点击 "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理财小工具" 免费领取40 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最近股市超级火,大家的投资热情也被点燃了。 后台收到了很多问题:「能不能买」、「买多少」,是提问频率最高的。 对于这个话题,咱们有个万能模型——财富水池,可以帮到你: 按照现金池、保障池、目标池的顺序,把短期要用的钱安排妥当了,再拿长期闲钱试水投资(金鹅池)。 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咱们的财务安全,即使股市下跌,也会避免很多资金上的麻烦。 但你也会发现,如果钱少,似乎拿不出多少钱来投资。有没有方法,可以快一点积累本金呢? 今天来跟你介绍一个白手起家的普通人——Steven Bartlett。 32 岁的 Steven 年纪轻轻,身价却接近 10 亿(人民币)。他运营着一档叫 The Diary of a CEO 播客,短短几年已经全球知名,拥有千万粉丝。 Steven 从自身经历和访谈内容中总结出了 33 条法则,出版了一本同名书籍(《The Diary of a CEO》(英文版)&《执行长日记》(台版)),聊了聊事业和人生—— 第一部分:掌握自我; 第二部分:精通叙事; 第三部分:人生哲学; 第四部分:团队建设。 虽然没有直白的「财富密码」,但相信能给你攒下人生的第一桶金,助上一臂之力 ~ p.s. 播客可以在 YouTube、Podcast 上搜到,B 站也有搬运的 01 谈谈作者 在分享具体的内容之前,我想简单聊聊 Steven Bartlett 本人的经历。 Steven 的人生开局,称得上困难模式了。1992 年,他在博茨瓦纳出生,黑皮肤的他,自小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长大。 在家庭中也被严重忽视—— 上面有三个哥哥姐姐; 十岁时,母亲迷上彩票,几乎败光家产; 后来父母尝试做生意,一直失败; 父亲母亲一直在为生计奔波赚钱,对小 Steven 的关爱十分有限。已经到了 Steven 两天不回家也不会被发现的地步。 而为了活着,Steven 甚至还会偷披萨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Steven ,很小就想尽办法赚钱—— 卖母亲从尼日利亚带回来的雪茄; 14 岁为学校谈下一笔自动贩卖机的生意; 18 岁进入大学,觉得上课时浪费时间,然后开始创业; 22 岁创办了一家非常成功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 Social Chain,你一定想不到,他是靠办公室的一个巨型滑梯而名声大噪的; 后来又陆续成立了区块链公司(Thirdweb)、整合营销公司(Flight Story)、创投基金(Flight Fund); ...... 说明:靠办公室滑梯成名的 Steve 如今,年仅 32 岁的他身价已接近十亿(人民币)。 所以,这本书,可以概括为一本:已经成功结果的人,给我们的方法论指南。 02 让自己行动起来 法则一:人生的五个桶子 这是 Steven 经常谈到的一个法则。他认为,人的一生拥有五个桶—— What you know – 知识 What you can do – 技能 Who you know – 人脉 What you have – 资源 What they think of you – 声望 你的桶能装多满,就意味着你的潜力有多大。这五个桶是相互联系的,装满一个有助于装满下一个。 但要注意装桶顺序。 我们首先要装满的应该是「知识桶」,也就是从学校学习知识。 其次是「技能桶」,把学习到的知识练习成可以落地的技能,能在生活、职场中使用。 当你拥有了知识和技能,就能对他人和组织产生价值,帮他们解决问题,也就开始了慢慢积累人脉的过程。 有了人脉之后,就会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等资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你,你的声望也就随之慢慢积累起来。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和技能,这始终是你最高收益的投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 只有当这两个桶子的基础打的够扎实,后面的桶才会更受益。 就像 Steven 认为的:「一份工作即使薪水再高,如果让你获得较少的知识和技能,充其量也只是低收入职业」。 法则二:保持输出 教会别人 要测试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学到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消化、吸收后以某种方式输出。 这个方法有点「老生常谈」,但确实非常有效,值得反复强调。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他做过的、并且一直在做的、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的一件事—— 21 岁的时候,他决定每天晚上发一则推文或做一个视频,把当天的思考和学习整理出来,在晚上 8 点发布出去。 这让他每天「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逼自己把学到的东西输出,并想办法教会他的读者。 同时他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马上得到反馈,知道他的教学效果如何。 这一做就是十年,他的粉丝也从几十个涨到了上千万。 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理财方法、产品还是行业,我们都要先自己搞清楚再通过文章传达给你们,其实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如果你不想自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学一个丢一个,就试试这个方法吧。 现实中找不到「教学对象」也没关系,互联网时代,全世界都可能是你的听众。 法则三:提问比陈述更有效 我在看到这个法则的时候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同样的意思,仅仅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就能让人更愿意行动起来。 感受一下这两句话—— 「今天要吃蔬菜」 「今天我吃蔬菜了吗?」 哪一句会让你立刻行动起来呢? 对我来说,问句明显更有效,大脑中会经历一个「没吃——现在就去吃」的反馈过程。 有次我想到,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方法用于习惯养成、计划执行等方面。 如果在自己的计划表上用问句代替陈述—— 把「阅读」改成「我今天阅读了吗?」;把「运动」改为「今天我运动了吗?」,行动力至少提高 50%。 多说一句,提问时注意技巧。 要封闭式问句,只能让自己回答「是」或「否」,强制大脑承认自己是否行动,从而减少编造理由的可能。 03 修炼自己的心态 法则四:拥抱失败 这是一条有点颠覆认知的法则。 一般来说,面对失败,大多数人都是逃避的,恐惧的,但作者却认为要主动拥抱失败。 他引用了 IBM 前总裁老华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想提升你的成功率,就把失败次数加倍」。 在 Steven 的成长经历中,他遭遇了无数的失败,而正是这些失败锻造了他的一身本领。 失败 = 反馈 反馈 = 知识 知识 = 力量 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将永远不会进步。 比如打游戏,有些人害怕掉级不敢玩,那就永远无法升级;打篮球,害怕和高手过招被虐的太惨,技术就永远不会提高。 其实,如果你愿意去做就会发现,和高手过招,失败率会慢慢减少,成功率会逐渐增加,而你的技术能力已经不知不觉迈上了新台阶。 咱们有句老话,宁当凤尾,不当鸡头,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被内耗绊住脚步,快快做,快快错,做好复盘总结,下次注意就好,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法则五:事前验尸 最后一点,修炼自己壮士断腕的决心。 在 The Diary of a CEO 之前,Steven 想要做一个播客制作和行销公司。 他组建了团队,花费了几十万美金和无数的时间精力,连 CEO 也找好了。 但到了决定是否启动的时刻,他问了团队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情可能是个坏主意?」 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懵,毕竟自己养大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 但很快,团队中的小伙伴开始提出自己的担忧。 所以,几分钟后,这个准备了一年的项目就被毙掉了,Steven 专心准备现在的节目。 后来的结果说明,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扔掉那些沉重的沉没成本。 所以,投入一个重大计划前,给自己来一次灵魂拷问吧:「这个主意什么会失败?」 不管前期投入了多少,如果发现了问题,必须要及时止损。 仔细想想,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吗? 04 不过,践行这些法则之前,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不管做什么,Steven 永远都把睡眠、运动和健康饮食放在第一位,且是不可妥协的。 毕竟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个大脑,保养好才能用得长久。 短短一篇文章难以概括作者的所有思想,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更推荐亲自去看书思考哦~ 最后附上总结图——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