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意交易所-欧意app官方下载平台_数字货币交易所

欧意交易所-欧意app官方下载平台_数字

欧易交易所深度解析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时间:2024-07-04 11:1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8 次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与内涵 (一)法定数字货币,欧易交易所是指由中央银行依法发行,具备无限法偿性,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的数字化形式货币。中国自2014年开始着手,准备6年之久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al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与内涵

(一)法定数字货币,欧易交易所是指由中央银行依法发行,具备无限法偿性,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的数字化形式货币。中国自2014年开始着手,准备6年之久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al Payment,数字货币及电子支付工具)定位于数字化M0,替代实物现金。具体来说,是以一种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加密数字形态对现有实物现金的替代。

(二)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现金货币、私人数字货币的对比中,DCEP的特征逐渐清晰,“点对点+电子支付+央行信用”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运营体系中的角色

从数字货币设计完成到被民众普遍接受,再到部分替代现金,央行在数字货币的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扮演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具备成熟的信贷网络基础设施、支付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较为完善的IT服务系统,从而在央行数字货币的二元模式下,央行扮演发行方角色,商业银行发挥分销商角色。

三、数字货币钱包功能上要求:不预设技术路径,竞争选优

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中性,将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但对数字货币钱包的功能上提出了三点要求:①央行数字钱包应具备应对瞬时高并发交易处理能力②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③保障客户体验。

四、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多维度影响

(一)数字化M0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二)核心要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的设计将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安全存储和高效执行方面的投入;“三中心”增强商业银行体系征信能力、KYC、AML能力。

(三)技术构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保密性方面投入;新增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四)或有功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同质化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改善或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五、央行数字发行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

2、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效率

3、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评估能力,降低反洗钱成本

4、拓展商业银行业务,促进银行业发展

(二)挑战:

1、科技研发的投资风险

2、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付息,将推升银行业资金成本

3、商业银行需要增强信用创造的能力。

一、央行数字货币概述

(一)货币层次与电子化支付程度

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中央银行对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我国中央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中的实物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支付方式快速吸收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电子支付形式。当前传统电子支付主要涉及流动性相对较高的M1-M0部分。其中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可以通过银行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完成电子支付,其他形式的银行存款也可以较快地通过商业银行网上业务转换为活期存款而具备电子支付功能;脱离了商业银行支付系统,但存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中的余额亦可通过相应的App完成电子支付。在M1货币统计口径内,脱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又没有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余额的实物现金M0尚未数字化,不具有电子支付能力。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

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依法发行,具备无限法偿性,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的数字化形式货币。

中国自2014年开始着手,准备6年之久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al Payment,数字货币及电子支付工具)定位于数字化M0,替代实物现金。

具体来说,是以一种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加密数字形态对现有实物现金的替代。这种替代降低了货币印制、投放、回笼、销毁等方面的资源能源消耗,具有更高的支付便捷度。因其与实物现金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且同属于央行直接负债,在逐渐替代实物现金的过程中,将会同实物现金一起重新定义M0外延,实现数字化M0。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

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现金货币、私人数字货币的对比中,DCEP的特征逐渐清晰,“点对点+电子支付+央行信用”是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特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的货币。广义来讲,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主权货币都采用这种形态。狭义来讲,指由商业银行信用作为支撑的、整个银行系统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所派生的银行存款。此处讨论涉及信用货币的狭义概念。

电子货币,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将现金或存款兑换为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并可通过电子通信方式进行信息流交换从而实现支付结算功能的货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电子支付方式越来越流行。

现金货币,即实物现金。指主权国家法律确定的、央行发行的、实物形态的、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交换媒介。包括中央银行发行基金保险库、商业银行业务库、流通中的现金。此处讨论的现金概念对应M0。

私人数字货币。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性质上类似于在一定范围内可流通的商品。世界主流的私人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瑞波币XRP、比特币现金BCH、艾达币ADA、LTC莱特币、新经币XEM等。此处讨论以当前市值最高、区块链技术鼻祖——比特币的特征为代表。

“电子支付”指交易双方、金融机构之间使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结算处理机构,来实现货币交易流转的支付方式。DCEP的电子支付就是使M0脱离物理实物形态,以加密数字串形态接入电子支付方式。

“点对点”指的是货币在交易流转过程中,支付方与对手方不必须暴露真实身份的匿名性。DECP的点对点支付就是将实物现金的匿名性融入电子货币中。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支付的信息流天然具有可追踪性,因此中央银行将全部DCEP的流转确权登记归于中央银行登记中心处理,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他金融机构匿名的可控匿名性。

“央行信用”指货币由央行信用作为支撑。DC/EP的央行信用指其作为实物现金的替代品,同样具有高于银行存款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的央行信用,是一种主权范围内具有最高信用的无限法偿法币。DCEP的央行信用就是以央行信用弥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的缺陷。

“点对点+电子支付+央行信用”内涵体表明了DCEP相比于其他货币的区别,体现了中国央行应对全球在支付结算服务的发展,私人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经济运行、金融稳定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在货币创新上的探索设计思路。

二、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架构:二元模式

(一)两种运营构架: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回笼模式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元模式、二元模式。

一元模式,又称为“零售模式”,指央行与社会公众之间没有其他中介机构,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流通、维护等服务将由中央银行直接向全社会提供。一元模式下央行可以完全控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但是中央银行将要独自面对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制度、软硬件设计及推广等极大的考验。

二元模式,又称为“双层运行体系”,指中央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以100%准备金兑换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通过这些机构向社会公众进行发放法定数字货币。二元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现有货币发行流通系统,并将部分软硬件设计任务分担到相关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中央银行所承担风险,专业化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减缓“狭义银行”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

(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采用双层运行体系

2018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表示,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并且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①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央行数字货币作为M0的一种新形态,构成中央银行的负债,欧意交易所app官方下载不参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过程。商业银行须向中央银行上缴100%的准备金,同时中央银行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库向商业银行库转移相应金额的DCEP。

②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客户需要用自身现金或存款进行兑换,同时对应央行数字货币的归属将会由商业银行发行库转换为客户(商户)的数字钱包。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不能直接使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因为传统账户存取转账商业银行需要调用账户所有者真实信息,无法完成匿名要求,但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需要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因此要设计数字钱包,并嵌入在商业银行的传统账户体系基础中。嵌入的数字钱包不构成商业银行的负债,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托管业务。

③客户在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的过程:为了维护M0的用户体验,实现对实物现金的替代,央行数字货币被设计为具有“双离线支付功能”,即在传输介质(信息传输介质)与终端(手机等硬件)都离线的情况下完成支付的过程。用户只需要保证硬件终端电量充足,数字钱包余额充足,交易双方硬件近距离接触,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支付。双离线支付将极大的扩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是加密数字串,所属权的确认无法像实物现金一样通过持其物理形态而达成,相应的双层投放过程也不是货物实物形态在空间上的转移,同时数字串还要面对“双花问题”,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归属权的确认(确权)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字货币流转的可控匿名性,所有数字货币的确权工作将在中央人民银行央行数字货币登记中心完成。数字货币支付的完成表现为对应字符串归属权在登记中心不同钱包地址下的变更。

(三)商业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运营体系中的角色

据《财经》报道,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入局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数字货币发行为什么采用二元模式依托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央行数字货币设计目标是实现M0数字化,发行一款具有央行信用的电子货币,实现全面替代现金。从数字货币设计完成,到被民众普遍接受,再到完成替代现金的目标,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问题不能忽略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扮演重要角色。

商业银行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源于商业银行具有成熟的信贷网络基础设施、支付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较为完善的IT服务系统。

一方面,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基础设施比较成熟,23万银行网点数遍布全国各地,存款信贷网络密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各个层级的商业银行对应客户群体开始分化,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2018年,全国银行系统结算账户101.3亿户,其中结算个人账户100.68亿;发放信用卡75.97亿张,人均持卡数达到每人5.46张,坐拥巨量的客户基础,可以给央行数字货币提供地域广、定向准、频次高的推广效力。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IT应用及服务体系上不断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持续投入积累大量经验,人才储备持续扩充。以电子支付为例,2018年银行系统电子支付业务规模达到1751.92亿笔,25397000亿元,其中移动支付规模达到605.31亿笔,2773900亿元。央行不必闲置现有商业银行在资源、人才、技术、IT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而承担重新重复建设、另起炉灶、缺乏经验的成本与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行体系不仅有效降低中央银行所承担风险,专业化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同时保证了商业银行不被通道化或边缘化,避免成为所谓“狭义银行”,减少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流转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采用双层运行体系,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实现了双赢局面。

三、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核心要素

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一币

即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要素和数据结构由央行负责。形式上,央行数字货币是央行担保并签名发售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结构上,央行数字货币应该包含编号、金额、所有者和发行者的签名,同时附加扩展字段和可编程脚本字段将应用扩展功能和可编程功能纳入其中。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不是电子形式表现的账户余额,而是携带全部信息的密码货币。

(二)两库

即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

①数字货币发行库:人民银行存储尚未发放或已经收回的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②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各商业银行存放自身所有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可以选择存放本地也可以选择存放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

两库的设计与双层运行模式相匹配,可从技术层面支撑二元模式运行,同时分层设计有助于分层管理,支持建设更安全的存储应用执行空间。

(三)三中心

即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

①认证中心: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授权投放机构以及大众客户真实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心,中心使用加密技术加密客户身份与其所持有的数字钱包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数字货币可控匿名的重要环节。

②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对应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的情况,权属登记即权属变更登记;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其消亡的全过程记录,有助于央行掌握高密度的货币流转信息。

③大数据分析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字货币环境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生命信息进行分析,了解货币运行规律,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中心以加密形式管理数字货币钱包地址与所有者真实姓名的映射关系,而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与所属的数字货币钱包之间的从属关系,通过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所有者真实姓名分层管理的设计,实现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匿名性。

另外,登记中心与认证中心之间设有“防火墙”制度,设定严格程序,两方信息不得随意关联,已保障合法持币用户的隐私,这一机制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基础,进一步加固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可控性。

四、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构架

(一)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运用区块链尚无定论。区块链只是一个可选技术,并不一定实际采用。

比特币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广义上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区块链的核心思想在于“去中心化”:货币投放中心化;交易确认去中心化;记账节点去中心化。

作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货币投放中心化;记账节点中心化;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流转确认也需要中心化。

货币的投放必须是坚持中心化的,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避免货币“源”的超发导致“流”的泛滥,从而维护币值的相对稳定,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货币职能。

记账节点也需要中心化。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只有数字货币的流转信息由中央银行登记中心处理,并与管理交易者真实身份的认证中心相分离,才能够保证交易信息相对于交易对手和商业银行是保密的,才能保证不会出现利用完全公开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关联分析而破获用户信息的情况。

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流转确认也需要中心化。去中心化确认机制尚不能够支撑正常经济生活的交易强度,如比特币的算力证明共识机制,该机制构成了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基石,但当前的规模已经导致了大量能源的浪费,及数分钟的每笔支付确认的等待时间,远低于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设定的30万笔/秒的交易处理强度。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任何一项可选技术,中国人民银行会秉持“技术中立”的原则,审慎评估,借此用以满足数字货币的业务需求。

(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

为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不仅需要利用认证中心和登记中心对数字货币信息和所有人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分层管理,还需要在商业银行账户的基础上设计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以便匹配双层运行体系、利用商业银行现有基础设施,同时避免央行数字货币丧失可控匿名性。

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电子账户的差异,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点,两者的交易处理机制不同。商业银行处理存款流转的方式是针对账户:确认交易有效后直接商业银行对相应客户存款账户额度数据进行修改;央行数字货币流转方式是针对数字货币本身,央行依据交易双方的数字货币交易申请,在确认有效后直接修改央行数字货币自身结构中的金额和钱包地址字段。

第二点,两者的匿名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确权完全由中央银行处理,数字钱包可以不展示所有者真实姓名,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匿名性。商业银行自身账户,由于开立之处需要用户真实信息,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透明的。

第三点,业务性质不同。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反应在负债端,存款账户金额的变动将会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与成本;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只是代为管理,数字钱包即为管理工具,因此数字钱包业务不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而是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三)不预设技术路径,竞争选优

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中性,将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设计和管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时可以选择基于传统账户体系或是采用区块链技术、基于移动支付工具或是电子支付工具。从所依托载体的角度来说,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可以绑定硬件,也可以绑定软件、可以独立设计一个App,也可以集成在其他App中。

技术上央行虽没有预设路径,但对数字货币钱包的功能上提出了三点要求:

①央行数字钱包应具备应对瞬时超高并发交易处理能力,满足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设定的30万笔/秒的交易强度。

②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要求商业银行对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符合设计标准,根据同客户约定的权限管理数字钱包,保证央行数字货币的加密属性。

③保障客户体验,银行端的数字货币钱包需轻量化设计,仅提供安全管控和账户功能,应用服务商提供的客户端的钱包适当加重,将功能延伸至展示层面和应用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这并不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未来将一直没有技术规范。实际上,当前央行希望调动商业机构的资源,在设计早期共同开发运营,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优设计。

五、央行数字货币的或有功能

(一)DCEP具有可编程性,或成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数字货币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可编程性,即数字货币可以附加自定义的可执行脚本。配合登记中心中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生命信息,或将使央行数字货币换发出新功能,打造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设计“前瞻性触发条件”程序,在发行前内置于央行数字货币,使其在流转过程中,可根据所处环境和程序设计自动改变自身属性。目前共有四种设计,其中三种对数字货币是有效性进行条件设计,涉及时点条件、流向主体条件、信贷利率条件,没有达成条件要求,央行数字货币将自动失效;另一种是对数字货币归还利率进行条件设计,根据宏观经济状态,逆周期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归还资金时的归还利率,减少商业银行贷款行为顺周期性。

(二)DCEP或成为计息资产

央行可通过向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及数字货币钱包的DCEP余额支付利息,或酌情对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完成对数字货币的正负向计息,使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计息属性。

如果DCEP计息为正,即中央银行对DCEP持有者支付利息,将会有两层影响。在批发端,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利率高于准备金利率时,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将构成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下限。在零售端,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将构成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否则或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存款搬家。

如果DCEP计息为负,即中央银行对DCEP持有者收取费用,将有助于打破存贷市场零利率下限。由于实物现金零利率存在,公众总可以选择持有实物现金,负利率的金融资产将会转换为实物现金。而在DCEP基本完成对实物现金替代的场景下,大额实物现金持有受到限制,负利率资产将不再向零息现金转换,DCEP负利率政策将有效传递到借贷市场,打破零利率下限束缚,释放货币政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央行数字具有更高的信用背书、双离线支付功能,且同银行存款具有同样便捷的电子支付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即使不计利息,也将对商业银行存款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即将一部分商业银行存款兑换成央行数字货币,并沉淀在数字货币钱包中。如果DCEP计息为正,影响或将变得显著。

六、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多维度影响

(一)数字化M0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数字化的央行数字货币没有物理实体,将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

商业银行现金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现金的收付兑换、整点调运以及保管环节。为保证现金收付兑换准确无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会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复核工作,并设置繁琐的安全程序包括双经办人、逐日核对账款、日终现金轧差制度。现金整点与调运环节需要银行工作人员根据整点标准对票币进行整理、捆扎和封装,对于损伤票币进行识别、挑选、上报兑换或销毁,以及对调运车辆运行维护和押运人员培训。现金保管环节也将设计大量投入,包括业务库建设开支,安全系统配置与维修,守库员管库员薪资培训等。

总体来说,由于现金具有物理实体,为保证客户及商业银行自身财产安全,商业银行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现金清点核对、真假核实、整理、储存设置繁琐的安全程序,构成商业银行日常经营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了物理实物形态,以加密数字串的形式出现,没有折旧、不需要物理空间储存,不需要空间上的调运,天然具有可追踪性,将会极大减轻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二)二元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行体系是对现金发行回笼环节的模拟,有意保留了现有货币体系的制度和利益格局,降低央行数字货币运行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保证了商业银行不被通道化或边缘化,避免成为所谓“狭义银行”。所以,二元模式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在传统运行模式下,发展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接金融科技前沿,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推动金融行业发展。

同时商业银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后,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占据业务的至高点,延伸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服务链条、丰富业务类型,提高业务的附加值。

(三)核心要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的设计将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安全存储和高效执行方面的投入。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行体系需要商业银行设计自家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使其具备安全存储、高效对接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客户的数字货币钱包的功能。具体设计上,商业银行库需要既能防止内部人员非法盗取数字货币,又能对抗外来入侵者攻击,同时还可以承载一些特殊的应用逻辑。

其次,“三中心”可以极大增强商业银行体系的征信能力、KYC、AML能力。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嵌入商业银行账户中,数字货币交易确权依托于商业银行(投放机构)上报交易请求,由中央银行认证中心集中处理。认证中心的全息信息可以覆盖检测对象所有交易信息,形成用户全息信用信息,提升征信能力;大数据分析中心与认证中心的结合可以极大增强中央对货币体系的管控能力,如KYC、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最终中央银行的征信优势与KYC与AML能力,可以通过传统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结合,传达到商业银行端。

(四)技术构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数字钱包设计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保密性方面的投入,为客户设计既能充分实现匿名可控性的数字钱包,又能实现快速响应快速确权的数字钱包。

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工作交由商业银行自主研发,不干预商业银行设计的具体路径,只对数字钱包功能进行了要求。如果商业银行研发的数字货币钱包基于传统银行账户,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交易信息传送的密码技术,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交易信息不被泄漏,具有可控匿名性。如果商业银行采用区块链技术设计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就需要面对区块链共识机制的研发,以降低支付确认时间,提高处理能力。

其次,商业银行将会新增表外业务,包括代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钱包托管等业务,同时现金业务将会逐渐萎缩。

(五)央行数字货币的或有功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处于设计数字钱包的试点环节,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与计息资产尚属于央行数字货币未来的研究目标。此处仅做学理上的讨论,具体未来是怎样的设计央行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央行数字货币的前瞻条件发行设计,有助于对货币供求做出及时反映,降低政策内外部时滞,在前瞻条件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将会极为有效的降低宏观经济风险,熨平市场波动。在同一个屋檐下,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的更低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能提前预知经济下行趋势,给予商业补贴或正向激励,减少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这将使得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一个稳定的利润预期,减小商业银行在环境恶化时抽贷行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打击。

但是另一方面,前瞻条件发行设计的触发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流向做出决定,将会挤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自主经营决策权,进一步同质化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迫使商业银行向新业务转型。

央行数字货币若作为计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

如果DCEP计息为正,将会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如果持有DCEP将会产生利息收益,则商业银行批发端由于数字货币利率有可能超过存款准备金利率成为新的利率走廊下限而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投放的最低收益率;零售端,数字货币计息将会导致存款搬家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推高资金来源成本。综合来看,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非零,所以资产端最低收益率的提升将会小于负债端自己成本的提高,因此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如果DCEP计息为负,将打通负利率政策由货币市场到借贷市场的传递,改善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在DCEP基本完成对实物现金替代,大额实物现金持有受到限制的场景下,客户无法将负利率银行存款转换为零利率纸币,只能继续持有,并向商业银行支付费用,因此商业银行资产端准备金的负利率损失得以从负债端客户存款处弥补,从而改善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七、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历程、展望与前沿

(一)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历程

(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后续关注的关键节点

通过对央行数字运行体系、核心要素、技术构架进行梳理,我们认为未来有以下值得关注的节点:

1、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何时宣布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

2、关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对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钱包托管业务的规范。

2、关注央行数字货币是否计息、如何计息。

3、关注央行对商业银行遭受(潜在遭受)央行数字货币冲击的态度与举措。

4、关注央行数字货币“前瞻条件设计”研究进展与试点工作。

5、关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技术”研究进展。

(三)当前四大行区块链技术的储备和应用情况

1、中国银行:

数字钱包方面:中国银行在2016年10月率先启动了区块链电子钱包的研发工作。2017年1月,中国银行一个电子钱包APP——区块链电子钱包(BOC wallet)上线,该应用可以绑定该行的银行卡号;同年中国银行将区块链电子钱包v1.0版正式接入精准扶贫共享平台“中国公益”,从此开创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目前中国银行数字钱包在持续研究中。

区块链技术方面:2017年8月,中行与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组织和全球银行一起加入SWIFT gpi区块链概念验证。17年9月28日,中行首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项关于区块链扩容的专利,专利内容显示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区块链数据压缩方法与系统。

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18年4月,中行雄安分行与蚂蚁金服雄安数字技术公司在雄安新区签署合作,双方将基于区块链技术在雄安住房租赁相关领域开展合作。18年8月,中国银行与中国银联在京签署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深化移动支付领域全方位合作,推进手机银行和云闪付APP的产品优化和营销推广,共同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合作。2019年,中国银行完成了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的200亿人民币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发行。

中国银行的区块链应用涉及面广,已在12项目试点区块链技术,场景包括:数字钱包、贸易融资、房屋租赁、公益扶贫、跨境支付和数字票据。

2、中国工商银行:

数字钱包方面:目前工银数字货币钱包已在北京、广州等地区内部测试。

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2017年,工商银行正式启动与贵州省贵民集团联合打造的脱贫攻坚基金区块链管理平台,通过银行金融服务链和政府扶贫资金行政审批链的跨链整合与信息互信,以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将第一笔扶贫资金157万元成功发放到位。

2018年4月初发布的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已经完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原型的系统建设,这个系统在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之上,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金融资产转移和交易的服务。

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工银e信网络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供应商中信任转递、流转,上线首月已注册包括中铁、招商局等500多家供应链企业,累计签发6.1亿银行贷款,交易流转金额达5亿元,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风控难题,环节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2018年前9个月,工行已累计为1300户上下游客户发放超过450亿元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其中小微客户占比近45%。

3、中国建设银行:

2017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与IBM合作,在香港开发和推出一个“区块链银行保险平台”,为其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提供服务;同一时期,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在第三季度开始使用自定义的区块链平台进行银行保险,这一过程将推动银行将第三方保险产品销售到一个分布式账簿上。

2017年11月,建设银行完成首笔区块链福费廷交易,金额近一亿人民币。2018年1月8日,中国建设银行首笔国际保理区块链交易落地,成为国内首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保理业务的银行,并在业内首度实现了由客户、保理商业银行等多方直接参与的“保理区块链生态圈(Fablock Eco)”,成为建行全面打造“区块链+贸易金融”Fintech银行的一项重大突破。2018年3月,建设银行宣布探索“区块链+贸易金融”技术,还在雄安新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租赁住房平台等。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涉及保险、国际保理、外贸授信、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

4、中国农业银行:

2017年8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并于8月1日成功完成首笔线上订单支付贷款。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2017年6月,中国农业银行对区块链平台项目进行招标,并计划基于此区块链底层平台,落地数字票据等众多银行核心系统应用及其他创新业务,趣链科技顺利中标。2017年8月,基于趣链科技底层区块链平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E链贷”产品,将区块链技术优势与供应链业务特点深度融合,为农业银行提升三农业务效率,拓展服务内容,并于8月1日成功完成首笔线上订单支付贷款。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

201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印发该行的“金融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将“打造一个平台”,即全行统一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六项基础能力”,即全面提升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深化八大领域应用”,即逐步深化智慧“三农”、智慧零售、智慧网金、智能资管、智能信贷、智能运营、智能案防、智能办公等业务领域应用。

5、多家银行参与分布式记帐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

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密码算法、共识机制、点对点通讯协议、分布式存储等多种核心技术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发布并实施本标准有助于金融机构按照合适的安全要求进行系统部署和维护,避免出现安全短板,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业务保障能力和信息安全风险约束能力,对产业应用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该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提出并负责起草,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共同参与起草。

八、总结:央行数字发行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或将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搭建互联网金融领域基础设施

我们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在互联网领域将重新再造一个央行和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成为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和互联网版本。互联网领域的金融业务将逐步增加而且交易行为将更加频繁,金融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在实体经济运行领域,基础货币和同此相伴而生的银行体系是整个现实金融体系的基石,从而也构建了诸多的金融业务类型,而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这种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将同样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基石,构建起互联网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大提升互联网金融运营效率。

2、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

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增加多少央行数字货币将减少多少的M0,这将显著的减少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的成本。

数字化的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了物理实体,减轻了商业银行在现金整点调运以及保管环节的人力物力支出,包括每日票币整理、捆扎和封装,损伤票币识别、挑选、上报、对调运车辆运行维护和押运人员培训,以及业务库建设开支,安全系统配置与维修,守库员管库员薪资培训等。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了物理实物形态,以加密数字串的形式出现,没有折旧、不需要物理空间储存,不需要空间上的调运将会极大减轻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3、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效率

由于现金具有物理实体,为保证客户及商业银行自身财产安全,商业银行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当繁琐的安保设计、安全程序设计,包括双经办人、逐日核对账款、日终现金轧差制度。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统一由中央银行处理,电子支付天然具有可追踪性,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4、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评估能力,降低反洗钱成本

“三中心”可以极大增强商业银行体系的征信能力、KYC、AML能力。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嵌入商业银行账户中,数字货币交易确权依托于商业银行(投放机构)上报交易请求,由中央银行认证中心集中处理。认证中心的全息信息可以覆盖检测对象所有交易信息,形成用户全息信用信息,提升征信能力;大数据分析中心与认证中心的结合可以极大增强中央对货币体系的管控能力,如KYC、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最终中央银行的征信优势与KYC与AML能力,可以通过传统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结合,传达到商业银行端。

5、拓展商业银行业务,促进银行业发展

数字货币中心化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将会新增表外业务,包括代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钱包托管等业务。

在疫情期间,一方面抗疫情,一方面稳增长,需要大量信贷资金的支持。目前,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合计达到8000亿元,其投放的都是基础货币量M0。而央行数字货币又具备可追溯,不可更改的特质。未来如果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央行就可以通过数字货币形式投放再贷款再贴现的信贷资金,来密切跟踪资金的流向,监控信贷资金确保其发挥充分功效。而这其中,商业银行也将存在更多的业务机会,商业银行可以密切参与其中。

(二)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或将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科技研发的投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中性,将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这并不意味者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未来没有技术规范,而是在数字钱包开发早期,利用市场竞争的形式选择最优技术,从而再确定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技术标准,这将导致投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紧跟行业风向。

2、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付息,推升银行业资金成本

如果持有DCEP将会产生利息收益,则商业银行批发端由于数字货币利率有可能超过存款准备金利率成为新的利率走廊下限而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投放的最低收益率;零售端,数字货币计息将会导致存款搬家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推高资金来源成本。综合来看,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非零,所以资产端最低收益率的提升将会小于负债端自己成本的提高,因此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3、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机制需要更加强化,提高货币乘数

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后,MO就会有两种形态。其一、央行数字货币MO。数字货币仅仅发挥价值储藏、支付中介的职能,不能发挥信用创造的职能,因为央行数字货币仅为现金M0替代。其二、现金M0。现金M0既发挥价值储藏、支付中介职能外,同时也发挥信用创造的职能。假设期初的MO保持不变,央行数字货币增加多少,现金MO就减少多少。那这样以来,现金M0减少,如果货币乘数保持不变,那最终的M2将显著下降。

从而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需要更加强化,提高货币乘数,来应对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带来的现金MO的减少。为了提高货币乘数,一方面需要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下调,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提高信贷的频率,降低现金漏损率,提高资金周转率。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23 19:11 最后登录:2024-11-23 19: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