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歌之魂杯”东北民歌艺术展演拉开帷幕,以“传承文化唱经典 助力青年谱新章”为主题,挖掘传唱东北地区优秀传统民族经典歌曲,为青年歌唱演员搭建成长舞台。活动的开展正是近年来民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缩影。如今,民歌不仅在各类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大放异彩,还逐渐成为不少综艺节目青睐的香饽饽。 《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南泥湾》《康定情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老歌在舞台上不断焕发新彩;《眼泪花儿把心淹了》《花儿一唱天下春》等新歌因热播剧《山海情》而唱进亿万观众心坎;《你莫走》《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原创作品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民歌热潮。这些都在彰显着民歌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民歌的魅力何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做好民歌的保护传承,让民歌持续焕发光彩呢?这是新时代音乐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于原生态民歌保护传承的大讨论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广大乡村旧貌换新颜,城镇化加速,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所变化,这一问题受到更多关注。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一方面因为它独特的文化价值。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源于我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广泛流传于民间,即兴创作、口头传唱、形式活泼的民歌,是各族人民丰富情感和杰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另一方面源于它厚重的艺术价值。民歌从民间来,从人民中来,它丰富多样,色彩斑斓,以独立完整的声乐体系蕴藏民族风情,活化石般彰显民族根与魂,能够为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原生态民歌?多年来,相关各方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举办民歌类比赛。如,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的品牌赛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前身广西国际民歌节),全国性、高水准的“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前身“南北民歌擂台赛”),区域性的西南民歌邀请赛、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左权民歌汇”、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等,会聚高水平的原生民歌歌手,为中国原生态民歌的展示提供舞台,促进各民族间音乐的广泛交流与发展,通过优秀原生民歌手的大聚会、最美乡野歌声的集中展演,抢救、挖掘、整理、繁荣原生态民歌。 二是策划制作民歌类节目。以央视为代表,曾推出多个节目聚焦民歌。如《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较早地通过电视屏幕将充满个性、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艺术推介给广大观众;《中国民歌大会》,以赛歌打擂的方式,推广中国民歌经典作品,普及传统民俗知识,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民歌·中国》则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系列化开拓中国民歌艺术视野,系列化介绍中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艺术。此外,广西卫视品牌栏目《唱山歌》名家荟萃、新人辈出,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传承经典、继往开来,都曾引发强烈反响,促进了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推广与普及。 三是打造民歌类文旅融合产品。近日,广西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恢复演出的消息让不少人喜出望外。谈及民歌类文旅融合产品,《印象·刘三姐》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印象·刘三姐》开实景演出先河,以刘三姐为引,通过写意的画面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歌,代表性地展示出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以及漓江周边的百家万象,受到广泛欢迎,许多民歌作品传唱不衰。 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过往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如何继往开来,助力新老民歌焕发光彩?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思考。 面对机遇和挑战,线下民歌比赛、会演,线上民歌竞技、展示,仍是保护传承民歌最有效、最具传播度的方式之一。比如今年新播的《春天花会开》在创新表达传统民歌,联系新时代大众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作品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比如节目中两个东北女孩演绎的东北民歌《从前的冰糖葫芦》,甜美嗓音唤醒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节目中的伯乐(评委)也纷纷唱起记忆中的民歌或采风收集的原生态民歌。当然,无论是线下会演,还是线上节目,既要有守正创新、时代化表达,也要坚守底线,拒绝“糟改”“乱改”。 提到《解放区的天》《地道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歌,熟悉的旋律会立刻在脑海中响起。其实,它们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民歌添彩功不可没。《解放区的天》乐谱来自作者刘西林孩提时代所听的民歌《十二月》;《地道战》融合了河北民歌和戏剧元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则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流传的民歌《霸王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经典音乐无数,其中一个法宝便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比如《好汉歌》音乐动机取自山东郓城民歌《呀儿哟》和单县民歌《王大娘补缸》,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借鉴了陕北民间的打夯歌等等。可以说,民歌成就了很多优秀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反过来也在为民歌代言,推动了民歌保护与时代化表达。当前,我们的音乐创作仍然需要从民歌中汲取创作灵感,这不仅能提高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还能有效矫正歌手缺乏个性、“千人一声”的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文艺创作和文旅融合的重视,民歌保护传承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许多文艺创作主动向民歌取经,比如歌剧《运之河》,主旋律取自地道的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舞剧《一把酸枣》音乐元素融入《想亲亲》《看秧歌》《绣荷包》等山西民歌;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唱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楚剧《大别山人》响起“月儿闹三更,送郎当红军”。此外,文旅融合的深入开展为各地保护传承民歌打开了新的思路。不少地方在景区常设民歌演出场所或定期举办民歌会演活动,既彰显地方特色,又让民歌焕发新的生机,一举多得。民歌是一个资源宝库,值得我们守护并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 (作者:周珊珊、金顺爱,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