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近两日,欧意交易所app官方下载国际清算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接连官宣,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 一直以来,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盖不足等挑战。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会同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下称“货币桥”)项目,在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和协调下共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据悉,上述司法管辖区内的货币桥参与机构目前已经可结合实际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 中国央行表示,货币桥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扩展性且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通过覆盖不同司法辖区和货币,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实现更快速、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和结算。 最小可行化产品(MVP)是指产品的基本版本提供足够的功能,供早期用户使用,旨在让开发者于产品正式投产前,持续收集回馈以不断提升产品功能。香港金管局表示,上述四个地区参与项目的商业银行已透过MVP平台进行真实交易,为正式推出MVP做好准备。随着项目进入MVP阶段,项目团队将继续优化平台各个范畴,并进一步扩大公营和私营机构的参与度。 “货币桥与现行跨境支付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现行跨境支付体系需要经过一家或多家代理行,支付链路长、费用高,而在货币桥中,商业银行可在无损合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根据货币桥真实交易的经验,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在2023年11月29日举行的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大会上表示。 记者还获悉,除了上述四个地区的中央银行以外,沙特中央银行已经成为全面参与货币桥项目的成员。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全球石油贸易朝着减少美元结算迈出的又一步。截至目前,货币桥项目还有超过26个观察成员,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韩国银行、法国银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欢迎更多参与者加入国际清算银行披露,货币桥项目已经发展到了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并正在扩大全球影响力。该项目搭建了一个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享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该平台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旨在实现即时的跨境支付和结算,并欢迎更多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桥 MVP法律框架加入该平台,并在其上进行真实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路线图,货币桥项目从试点阶段转向MVP阶段之后,下一步将正式投入运作,逐步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记者留意到,今年1月末,在阿联酋央行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上,阿联酋央行通过货币桥项目直接与中国银行进行首笔“数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总额5000万迪拉姆。本次交易是中阿之间首笔数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标志着货币桥平台建设迎来新进展。而早在2022年9月,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宣布,数字货币交易所作为全球20家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试点的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已成功为其客户完成以跨境贸易为主的多场景支付结算业务。当时的交易情况显示,货币桥平台处理一笔支付业务最快可于7秒内完成。 中国央行表示,2022年,货币桥项目成功完成了基于四种央行数字货币的首次真实交易试点,开始探索进入MVP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参与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各参与方区块链节点本地部署,商业银行开展真实交易试点,货币桥项目指导委员会对MVP阶段的平台治理架构、法律框架、业务规则进行规定等。下一步,货币桥项目也将欢迎更多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及企业实体的参与。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也在新闻稿中表示,诚邀其他央行同侪,无论是作为使用者亲身体验货币桥项目带来的好处,抑或作为共同开发者促进跨境支付发展,一同踏上这段旅程。 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路国际清算银行介绍,除了改善传统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操作复杂等问题,货币桥项目还有利于解决金融包容性问题,特别是在代理银行业务萎缩的地区。货币桥项目通过将不同地区的央行数字货币连接到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设施中,使跨境支付变得更加迅捷、成本更低且让更多人能够使用。 知名经济学家孙明春曾撰文称,在传统的跨境支付模式中,银行之间进行跨境资金转移,主要通过代理行模式进行。付款行往往需要通过与最终收款行存在账户行关系的代理行完成资金转移。很多情况下, 该过程中涉及的代理行可能不止一家,资金要经过多次转移才能到达最终收款方。 孙明春指出,相比于传统跨境支付,得益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使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上的银行可在无需互相开户也无需共同在第三方机构开户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支付,且可实现“支付即结算”,整个过程近乎实时完成,大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 2023年10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陆磊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以往基于双边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够高、费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盖不足等问题。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构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网络,可以实现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告诉记者,目前的跨境支付系统可以概括为“代理银行模式+SWIFT报文系统”。SWIFT报文系统处理的是跨境支付中的信息流;资金流通过代理银行的账户体系,主要使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大量资金沉淀在代理银行账户体系中,构成跨境支付成本最大的来源之一。 在代理银行模式中,支付链路长,透明度不高,资金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KYC(“了解你的客户”)、AML(反洗钱)和CFT(反恐怖融资)等合规审查。这些都会提高跨境支付的成本,降低跨境支付的效率。 邹传伟介绍,“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是G20自2020年以来改进跨境支付工作中产生的很受认可的方案,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代理银行模式+SWIFT报文系统”的跨境支付范式。该方案理论上可以不依靠SWIFT或其他报文处理系统,能缩短交易链路,提高跨境支付速度,并降低跨境支付成本。 什么是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据悉,国际清算银行将央行数字货币划分为零售型和批发型两类。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面向所有居民及公司发行,主要应用场景为小额零售交易;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面向大型金融机构发行,主要应用场景为大额交易结算。 邹传伟表示,目前“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还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如果正式投入使用,将对全球跨境支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他还预计,到2040年,该方案将在跨境支付交易量中占有至少25%的市场份额,跨境支付系统将经历范式转变,在成本、速度、可及性和透明度等维度上都将有显著提升。 增强多边互信、便利跨境监管货币桥项目致力于在国际组织和货币当局合作框架下,解决跨境支付的业务痛点,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并通过创新的治理架构、业务安排、共识算法和技术升级,实现不同司法辖区的本地化运行,增强多边互信、便利跨境监管。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金融电子化》杂志上撰文表示,为提升跨司法管辖的合作互信,解决制约跨境业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人民银行在项目伊始便提出了“无损、合规、互通”原则,作为开展跨境试点项目的前提条件。目前,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将其作为货币桥项目的指导原则。 无损原则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应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一国数字货币不应损害其他央行的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合规原则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守各国关于外汇管理、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监管要求,做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匹配。 互通原则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可充分复用现有基础设施,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不同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间及其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应有利于促进支付业务有序发展,杜绝碎片化局面。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还告诉记者,货币桥项目客观上将为各国规避风险、维护金融独立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不过,他也坦言,货币桥项目本身是顺应技术不断发展,满足国际贸易结算新需求而出现的新机制,并没有地缘政治上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