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临近,好歹有些心理上的安慰作用——2018年总算是快要熬过去了。 今年是“多头”的黑暗之年。据德意志银行统计,截至12月20日,以美元调整后计价,2018年全球累计负回报的资产占比已经高达93%,为100多年以来最糟水平。 股市大幅调整,油价近乎腰斩,虚拟货币从高点跳了楼,P2P轰轰爆雷,楼市阴雨绵绵,PE/VC冷得瑟瑟发抖,公募基金赚钱困难……难怪都说今年要是什么都不干,就跑赢90%的人了。 上图是全球典型资产热力图,收益为正的没几个;而在收益为负的资产品种里面,跳楼冠军就是比特币了。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不仅要承受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全球风险投资受挫,更因为泡沫破裂及其自身价值的争议性,遭遇了史上最大崩盘。 “跌宕起伏”对虚拟货币而言并不奇怪。比特币自2008年诞生以来,已经经历过3轮暴跌,可谓“涨得越多,跌得越狠”。2017年12月18日,比特币价格达到接近20000美元的历史峰值,一年涨了约25倍。但12月31日即回落至11000美元。2018年1月末,比特币再次反弹,但未达到前期高点,显示出上涨动能缺乏。此后就是漫漫阴跌,直至11月,跌穿4000美元。 比特币大起大落的这两年,虚拟货币投资从小众扩展到普罗大众,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黄粱一梦 币价上涨,生产虚拟货币的矿机和矿厂生意火爆,财富效应吸引更多人入场,又推动币价进一步上涨。这在牛市时是良性循环,到了熊市则是一损俱损。 看到Giga Watt破产的消息时,愉小编着实有些吃惊,不仅是因为Giga Watt是美国算力第一的矿场(直译为“十亿瓦特”),更因为这家公司与愉小编打过交道。 2017年夏天,比特币牛市行情如日中天,ICO(虚拟代币发行)项目层出不穷,Giga Watt也不甘落后,通过ICO的方式发行WTT代币。WTT代币对应着Giga Watt上50年免租金的挖矿设备使用权。其在白皮书上写道:“挖矿对算力的要求高,门槛高,个人矿工越来越难以承担,所以造成矿池集中化,这与比特币去中心化是背道相驰的。我们的平台致力于颠覆这一状况。” 并且,这家大矿场很重视中国市场,他们通过币圈公关找到愉小编,表示公司有充足预算邀请我们整个团队和国内其他媒体、自媒体一道,去其位于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矿场进行实地采访——全程免费。 那一刻愉小编立刻脑补了狂野的美西风情,忍住内心激动向“老板”汇报,并不断暗示她虽然相比于那些子虚乌有、完全为“割韭菜”而生的ICO项目,这个项目听上去还算有点谱。 但是你们知道的,我“老板”她的名言就是“虚拟币在技术上是区块链的实践,但在交易上却是博傻的实践”,而且“老板”她自己早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就两度发文看空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各币“博傻”后市……所以,唉,愉小编的美梦也就做了几分钟。 尽管“考察”没去成,交过一次手后,愉小编也很关心WTT后市。看外媒报道,这个项目确实很有吸引力——去中心化的理想、新颖的算力租赁模式、不断上涨的币价、还有实体矿厂“加持”,真是个包装完美的故事。 于是,3000万个WTT代币一推出便很快销售一空,共获得价值3000多万美元的以太坊。WTT代币价格最高涨到3.6倍。 然而今年以来虚拟货币价格走低,10月份美国华盛顿州下达挖矿禁令、提高挖矿电费,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1月20日,Giga Watt宣布破产,破产时账面资产不足5万美元,还背着7000万美元的债务。 WTT代币,成为了一堆废品,蒸发在了空气里。 而在国内,对ICO的监管则来得更及时和明确——就在愉小编收到邀请后不到2个月,2017年9月4日,央行联合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监管层的迅速介入与国内市场的疯狂不无关系。不少ICO项目动辄一上市涨数十倍,很多项目甚至仅仅编了一个白皮书就能融资,比任何生意都暴利。 一夜暴富的神话在圈内流传,投机客纷纷入场。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通过国内43家平台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达到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数达10.5万,占全球ICO融资规模总量的20%。 2017年9月15日,北京市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办发文,要求各大虚拟货币交易所终止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并停止新用户注册。 虚拟货币在国内的“野蛮生长”画上了句号。 回光返照 尽管国内对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监管严格,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价格在短暂下跌后却迅速反弹,去年12月17日达到历史最高点:19500美元。并且,因为国内的政策限制,不少公司业务转战海外,如美国、日韩、东南亚等地,并用虚虚实实的论坛、峰会将自己包装得更加国际化。 2018年年初,币圈、链圈的年会仍然“壕无人性”,香车宝马、美女如云、觥筹交错,席间不乏“我们的项目已经获得XX国监管层的认可”“中国的监管总有一天也会放松”之类的“壕言壮语”。人们把这个已经有巨大泡沫的行业营造出遍地黄金、欣欣向荣的景象,目的无非是忽悠更多小白入场——“割韭菜”。 春节期间,“3点钟区块链群”又火了一把。圈内人士说,他们的世界日新月异,必须每天学习交流到凌晨3点才能跟得上,“如果你还没有被3点钟区块链群刷屏,说明你还体会不到什么是‘币圈一天,人间一年’”。 “愉见财经”不知道这种搞笑的鸡血,能维持多久,但可以知道的是,他们并没有等来监管的放松,反而迎来了全球范围内对虚拟货币和ICO的集体质疑:洗钱、暗网、非法交易、勒索病毒、诈骗……虚拟货币因其匿名性和隐蔽性,似乎成了犯罪者的保护伞。 2018年起,全球各地区纷纷加码虚拟货币监管。近日,马来西亚央行和证券监管机构表示,将合作实施针对加密货币和ICO代币的监管;韩国已在数字货币交易的实名认证及背景检查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日本规模最大的bitFlyer等6家数字货币交易所都收到整改通知。 今年8月起,美国证监会至少处罚了12起欺诈性ICO。曾经所谓的“法外之地”,例如百慕大,也正在采取监管ICO的举措来规范数字货币产业。 信仰碎裂 很多人认为,这次虚拟货币大崩盘,直接原因是11月16日凌晨启动的BCH(比特币现金)硬分叉。简而言之就是比特币社区产生了两种共识,二者在节点、规则、算力等方面都互不相容,因此要“父子分家”。 比特币现金本来就是从比特币(“父亲”)中分出来的“儿子”,而现在比特币现金又要进一步分叉出另外两种币(“孙子”),这意味着比特币2100万枚总量的共识受到挑战。更何况,除了比特币现金之外,还有比特币黄金、比特币钻石等数十个不太知名的“儿子”呢。 然而,一位业内人士悄悄告诉“愉见财经”,硬分叉充其量是个导火索,甚至可以说是持币人士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虽然不少币圈人士将虚拟货币看作某种避险资产,但从根本上来说,虚拟货币本身并不具备消费价值,也没有信用基础。并且随着全球各地抓紧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处境可能更加尴尬。 在采访的最后,愉小编问这位研究者,币圈到底有没有“信仰”? 他回答说,“信仰”都是建立在相信自己能赚到钱的基础之上。 很多2017年甚至2018年入场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虚拟货币的泡沫,而是他们坚信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他们的信仰不是去中心化,而是“我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总有傻子为我接盘”。 问题是,人人都这样想,泡沫破裂时互相踩踏,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一不小心,原以为自己是理性“博傻者”,结果却成为了“最傻者”。 正如一位虚拟货币投资者所说:“多么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静静的躺在床上,做了好长好长的梦,看看窗外,太阳才刚刚升起,一切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