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近年来,金融诈骗的案子屡屡发生,诈骗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海外彩票骗局、购物返利网站骗局、电子股票交易陷阱、假冒兼职招聘套取信息骗取校园贷等等,消费者如何擦亮眼睛,防范风险?《天天315》“消费小课堂”,邀请北京启蕴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晓,结合真实案例,教您识别金融诈骗圈套。 识别伪基金 有一个国际定向投资基金,自称是美国某集团公司的定向投资私募基金,以高额返利和风控为诱饵,通过互联网来发展下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型网络传销王国,短短一年时间涉案达到5.4亿元,有4万多人受骗上当,而且其中还包括一大批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像这些伪基金,普通的消费者如何去识别? 胡晓:随着私募基金的兴起,很多普通投资者从过去的散户投资模式开始寻找自己信赖的私募基金进行投资。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投资意识的进步和成熟。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现阶段,有一些私募所谓的私募,打着私募的幌子,但是干的是别的违法事情,给私募行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普通投资者如果想去投资,首先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要意识到投资有风险,即便是私募基金也不例外。虽然基金管理者在风险控制上可以做到更加理性,而且私募基金业协会现在对于私募的风控系统的监管要求也是在加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不是一直都是理性的,如果发生系统性风险,这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只要投资私募就是没有风险的,这个就一定要小心。第二,关于所谓的私募定投,有的地方会告诉你说,你只要长期来进行投资,你就一定能够有所回报,并且不断地诱使你往里面去投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如果确定这家基金是一个稳妥的、可靠的,并且存续时间比较长,业绩相对比较稳定,只是因为市场原因,可能有一些净值波动的时候,那么这个定投也许还可以继续持有。但如果你已经发现这个私募基金不靠谱,但是心疼过往投资的成本,而继续往里面去投钱,那么可能最后会发现自己的损失根本就无法挽回。第三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私募基金的收费模式是什么样的?有的是前端收费,有的是后端收费,甚至申购和赎回的费用也都不一样。这些一定要先对比清楚。我们看到现在有一些骗局,它会告诉你,它几乎不收取管理费,那么它就是给你一个投资回报,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反而要小心一点。总之我们投资者对于投资风险要有心理准备,还要去观察这个基金本身的业绩情况,管理人员的情况,多维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 区别游戏与传销 广东公安机关曾经破获了一起所谓的“澳洲汇金理财游戏网”的传销案件,作案者是以网站为平台,以招募游戏玩家为幌子,大肆地发展下线牟利,网站规定游戏玩家必须要购买积分,注册游戏账户,取得会员资格,在网站平台可使用积分购买游戏代币,或者是把游戏代币卖出换回积分,并且通过按层级发展下线,来获取提成,这样的方式其实本质上就是传销。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区分游戏还是传销呢? 胡晓:一般来讲,有关部门在认定传销的时候会几个因素:第一介绍加入,是不是必须通过之前的传销员介绍才能加入这个队伍,取得相应的会员资格,并且当成为这个传销员之后,可以去发展下线;再有,需要缴纳费用或者认购价格虚高的产品,而且大部分产品都是一些三无产品;第三,组成网络,介绍加入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介绍,来形成上线和下线的隶属关系,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传销网络;第四,复式计酬,传销员可以通过其个人销售或者服务获取报酬,还可以以其介绍加入的传销员层层递进,也作为自己的业绩,这也是维系传销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案例里面,会员资格是虚拟的,积分必须用现金购买,积分的奖励必须依靠发展下线来获取,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属于传销,大家要特别注意,及时向游戏平台、网监部门和公安机关进行报备。 假区块链骗局 区块链是最近投资人很热这样的一个领域,市场的爬升度也是非常之快,区块链本身其实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是盯上了这一块,利用数字货币、区块链概念,伪创新来发展骗局,那么区块链究竟能不能够投资?如果能投资的话要注意什么样的法律风险呢? 胡晓:最近区块链概念很火。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指一种算法,现在区块链和金融的结合也是一个方向。但是需要提示大家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公司对这个技术还在一个前期的研究阶段,因此如果有人告知普通投资者他能够在短期为投资者通过区块链带来巨额的利益,一定要提高我们的警惕。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已经被证明是一些骗局的案例里面,虽然前期打得是区块链的概念,最终也会落足到某某币,而这个某某币常常会被这些人拿着比特币来说事儿,说这是一种关于比特币在国内的替代品,一旦发现有这样的宣传,我们就一定要远离它,甚至我们要看是不是符合诈骗或者是传销的情况。我们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如果看到这个项目,我建议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考虑:搞明白你投资的项目的盈利模式,是靠什么来给予投资者回报的,如果他告诉你仍然是通过炒作某某币那么就要注意,我国现阶段并没有法定的数字货币,央行虽然在研究中,但是目前并没有法定数字货币。将来即便有,也不可能是某家公司来创造的数字货币进行流通。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保本保收益的,几乎可以肯定它是一个骗子,且不说项目本身的投资风险,而目前保本保收益在互联网金融、理财宣传领域基本是被监管部门严加禁止的,所以打着这样的幌子的,骗子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警惕。 识别“假电商,真传销” 湖北公安曾经破获过一个利用电子商务行骗的这样的一个案件,这个公司以金路游戏为名,谎称于美国的全球财富集团联合发行股票,凡是购买40单,也就是7200块钱以上的,就可以成为股东,同时也成为代理商,同时金路游戏还增加了套餐种类和奖励类别,大肆地宣扬游戏赚小钱,推广赚大钱,以预存回赠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交费、参与,这个公司宣称自己跟其他的不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电子商务,是以交易金额来计算报酬的。但是实际上其实并没有实际货物的交易,而是以交钱以后回赠一部分,通过发展下线回本,并且牟利的纯资金的方式来进行运作。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假电商,真传销的状态。那么,我们在跟电商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怎样来判断它到底是真的电商,还是一个真的传销? 胡晓:我们在区别传销和真实商务交易的时候,有一般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观察它的盈利点到底来自于何处。如果它最终来自于产品,并且这个产品定价体系比较合理,符合市场的正常价格体系,那么我个人认为相对来讲是比较可信的。相反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这类传销骗局,产品本身要么就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以次充好,价格极其离谱,完全违背市场价格。再有他的奖励方式也往往和下线的人头数有关,这样的运作方式一般在后期会被发现是庞氏骗局,投资者血本无归。而真正的电商网站,现在知名的是非常多,我认为大家完全可以做一下对比,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大家一定要保留好投资证据,随时观察这个网站的情况,也可以关注网络上关于这些公司和项目的一些最新的新闻,一旦发现有问题,要及时去报案,维护自己的利益。 购物返利的利与弊 最近频繁出现的是购物返利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尤其是在电商平台上购物,那返利的这个比例其实还是很大的。但是返利之后大家会发现,开始的时候是有,后来慢慢的就越来越少,到最后就没有了,而你交的这个钱就再也拿不回来了。这种返利到底是不是合法的?如何来衡量他的利与弊? 胡晓:返利购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商业模式。我们看到现在有的电商网站,它最开始并非是基于骗局,而是试图进行某种商业模式的研究,但在运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刹车,越陷越深,最后被认定违法。有的则不然,它一开始就是以返利为名,行传销之实,像这一类的传销骗局,往往也是涉及到以会员资格为主要的运作标的,以发展下线作为主要特征。我们看到这些骗局更具有迷惑性,因为它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涉及到一些产品的消费,而且是以消费的金额来作为返利计算的基数。普通的投资者怎么去分辨这些骗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我们要注意这个网站产品的情况,是不是一些知名产品,或者说我们日常都能够见到的正常产品,还是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或者被包装起来,宣传效果特别与众不同的产品;第二这个产品的价格,有没有脱离一个市场公允价格,如果发现它大幅度超过了一个正常价格,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同时也要考虑一下这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它是通过这个产品本身来获取,还是通过发展下线,以下线缴纳的费用来获取。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定这是一个传销,所以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再来判断购物返利是不是可信,相对来讲会安全一些。 金融互助平台骗局 3M金融互助平台打着“躺着赚钱不是梦”的旗号,以全球互助、互爱、互赢等诱惑性的标语,给予投资人30%的月利息的诱惑,使投资人来进行投资,而且可以光明正大地发展下线。后来发现这个平台一般是可以发展三四级,甚至是更多的下家,层级推荐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奖励。像这样的平台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它能不能够信任,能不能够投资? 胡晓:去年银监会、工信部、央行和工商总局曾经一起发布过风险预警公告,向公众警示类似3M金融互助社区,这些某某金融互助社区,它的主体不具备合法资质,而且它的运作模式具有非法集资和传销的特征。因为这样的一些运作模式,它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规律,投资风险巨大,基金的运转不可能长期地维系,而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面临的就是非常严重的损失。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互助平台,往往是庞氏骗局的变种,他们有几个基本特征,一个是非常离谱的长期的高额回报,就像刚才提到的3M所谓的30%的月利率,这样的话,如果长期获得,它通过什么项目来做呢?在目前的一些经济状况下,这样的投资回报承诺是没有保障的。第二,这些投资计划本身没有获得利润的能力,或者说即便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它也支撑不起这么高的利润。第三它会要求你不断地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还是通过发展下线来奖励和挣钱。广大投资者一定要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认识到这些平台的欺诈本质。那同时要提示大家,如果自己参与到非法集资里面,你的投资的损失很难挽回,如果被认定实际上已经参与到传销,还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校园贷 校园贷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些还在校园的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校园贷的贷款去做一些完成不必要在大学期间就一定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去打美容针,比如说去做整形,比如说去买一些高端的手机等等。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尤其是大学生,这样的校园贷到底有多少危险? 胡晓:校园贷目前已经被监管部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是对于一些别有用心来设置骗局的人,他们还是在花样翻新,通过各种模式来继续骗取大学生和普通投资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并且导入骗局之中。比如说我们看到曾经有的黑中介机构让大学生拿着苹果手机的包装盒合影,最后发现这是证明大学生已经收到了手机,而这个中介公司把手机拿去卖掉,最后变成了受骗的学生来还款,甚至更有黑中介一转身又假装是网贷平台的催款员,通过短信和电话骚扰和恐吓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在这个时候缺乏维权意识,也就把这个钱还了。在这些情况下,不仅受害者人财两空,这些黑中介和这些骗子们也是做得非常得风声水起,越来越多的人受害。遇到这种情况,给大家这样的几个建议:第一是不要不好意思,发现问题要保全证据,及时去报案,这个不仅是对于自己的一个维权,也是防止将来让更多人的变成受害者。第二,要提高网贷的安全保护意识,自己的手机卡、银行卡号、支付宝账号等等不要轻易交给其他人。再有,不要轻信网上的虚假广告,对打着各种名号的机构,一定要严加防范,如果真的有融资需求,也应该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最后,我们要建议关注新闻,关注互联网相关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工作,只有平时有关注,有了解,才不容易上当受骗。 股权投资陷阱 有这样的一些广告,比如说股权投资是未来投资的一个大趋势,投资二级市场就是做接盘侠、投资未上市的原始股才能够享受上市以后的红利等等。这样的投资都会让别人觉得你买了一点点这个股票,然后可以瞬间就变成一个富豪,像这样的馅饼,到底有几成的几率会变成一个陷阱? 胡晓:随着股权投资的升温,骗子们也是快马加鞭,编造各种骗局,有的纯粹是宣传文案,有的则利用投资者对于股权交易的不了解,来混淆证券交易所和股权交易中心的概念,做一些股权投资方面的骗局。对于股权投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投资的标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是不是在境内,在境内的话,它在我们的工商系统里有没有进行注册,有没有进行年检,是不是一个合法经营的公司。第二,我们要知道,如果有的人直接说是上市挂牌公司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再通过线下进行融资了,因为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股票代码,直接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尤其是针对普通投资者来讲,更没有必要通过线下再来进行融资。第三,对于自己投资的公司,如果你最后发现它所谓的上市是一些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在这样的地方挂牌交易和我们经常说的股票上市交易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家不要混淆。再有就要关注你投资公司的财务指标,对于他的主营业务、盈利模式、费用支出、财务状态要有一个专业判断的能力,如果没有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避免去做这样的一些股权投资。另外,好的公司股权几乎是抢不到了,不会拿出来让大家分散购买,这个大家也要有一个判断,所以对于所谓的原始股、众筹股这些,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自己上当。 “感谢费”骗局 前些天有一位张先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说是一个国家的王子在中国境内有一笔巨额的存款,但是现在需要帮助才能够支取并且转移,如果有愿意帮助的,将会获得巨额的感谢费。张先生本来是不相信的,但是后来跟对方接触以后,对方告知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只需要提供个人的银行账号就可以获得回报,而且双方会签合同,签约就可以付1000块钱的奖励,张先生这个时候就心动了,而且真的就去这样做了,后果大家也应该可以想得到。这种骗局大家为什么就不能够一眼看穿呢? 胡晓:这种骗局是屡见不鲜的,这么多年来时不常的就可以看到新闻媒体有些报道。但是为什么它最后总是还是会被大家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受骗呢?我们发现有很多受害人都会提到说会签合同,他觉得如果有人给我真实的签合同,对方也盖的公章,这种情况下我是不是就是可以信赖的。这个时候我要给大家普及一个法律常识,就是说即便我们签了书面的合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合同签了也是白签的,因为他会被认定为无效。那哪些情况下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呢?根据我们国家合同法52条的时候,第一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签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是无效的;第二如果恶意串通,损害到的国家或集体或者第三者的利益,是无效的;第三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是无效的;第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也是无效的。最后法律有一个兜底条款,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是无效的。所以我们看到,如果说一个合同指向的内容本身是非法的,那这个合同其实是无效的,签了也没有用。张先生可能冲着1000元的奖励就去了,那我们也要提醒他,很多时候这就是一个钓鱼,对方拿出一些小额的资金来做一个诱惑,等真的深陷其中之后,他的损失可能比这个是多很多倍。 彩票骗局 我们曾经在国内发现非常多的这样的情况,就是比如说路边捡到一个什么刮刮卡,刮开了以后有20多万的获奖金额,然后让你去领奖,还有就是给你打电话,说你获得了什么什么三等奖,有多少多少钱,然后让你去领奖,其实国外像这样的情况也是挺多的,这种骗局老年人上当的概率是相当之大的,我们应该如何来防范风险? 胡晓:这里要提醒大家,关于彩票销售,我国是实施严格的管理的,而对于普通的商家的有奖销售,也不是没有法律监管。比如说在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规定里面,就是有一个明确的金额,就是5000元,不管是现金也好,实物也好,或者是某种财产使用权,都要进行一个折算,凡是超过5000元的都是得不到保护,会被认定为无效的。比如说在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里面,就提到,如果是非现金的或者一些经济利益的,我们要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和服务的正常价格进行折算。现在大家经常玩微信、微博等等自媒体,他们也经常会有有奖竞猜活动,还有转发抽奖等等的活动。像这一类也往往会被大家所忽略,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符合有奖销售的特征的,金额如果特别的高,大家也要小心,有可能是得不到保护的,甚至不排除有骗子利用这样的一些手段,先和你取得一个相应的联系,最终以交手续费为由做一些骗局。那这种时候还是要保留好证据,向我们的互联网平台,向公安部门及时报案。 电话诈骗 关于电话诈骗的问题,其实这个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可能他们防范的意识还不是特别的强烈,比如说他们有可能接到一个电话说您的儿子在什么地方出车祸了,我们现在正把他送到医院里去抢救,你需要往这个账户里面打多少钱,才能够让医院给他救治等等。骗子就是利用了老年人疼爱子女、关怀子女的情绪和心境来诈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进行防范? 胡晓:近年来我们电信诈骗的手段是在不断翻新的,虽然监管部门在不断的打击,而且也为很多受骗人员挽回了损失,但是我们看到仍然还有这样的案例时常被报道出来。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冒用其他单位的电话号码实施诈骗的也是比较多的。不管说是前面提到的这种情况,还是其他的一些情况,接到类似的电话的时候,首先应该核实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的情况存在。不管对方多么热心,一定要冷静思考,其实你只要到附近的派出所和银行去咨询一下,或者说拨打你相应的官方电话,也是可以及时查出来相应的信息的。这个时候我要提醒大家一下,我们要记住自己所使用的信用卡的官方电话,而不要直接进行回拨,比如说来电中告诉你请按9或者请按几这种直接拨过去的,往往最后导向的就是他的作案团伙。提示大家一下,发现有以下的情况,属于诈骗的概率是非常的大的,比如说接到外地的公安机关的忽然来电,说你涉嫌某一类案件的,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他提供警号、提供工作单位,并且通过当地的114进行查询,而不要进行回拨。第二,所有的公安、法院、检察院、银行都不可能要求向其个人账户转账,只要您发现有这样的情况,一定是骗局,一定要及时去报案,避免让更多的人受害。 调高信用额度是否可信? 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些广告植入或者接到电话,说可以给你把银行卡的信用额度提高到20万50万这么多,像这些消息我们能信还是不能信?其中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胡晓:对于信用额度的提高,一定要区别是由谁打来的电话、谁发来的通知。我们也看到,现在因为技术手段先进,有时候会有一些冒充的号码拨过来,这个时候我建议还是要慎重一点,可以重新拨打相应的银行卡的号码去核实信息。另外要注意我们如果因为个人资金有需求的话,还是要走正规的途径,而不要轻易去通过中介机构来进行办理,即便是通过一些正规的中介机构办理,我们也要首先确认你申请的哪一家银行,因为所有的银行现在都会提供一个办卡信息的跟进,你会了解到自己的信用卡有没有通过。第二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要亲自填写完整的内容,而不能只是说把前面自己的姓名填一下,联系电话填一下。再有你提交的个人身份证的复印件一定要在上面注明仅供某某银行信用卡申请之用,并且要有日期,这样的话不容易被他人在其他的一些途径去使用。提交完申请之后,我们要去联系银行,跟进办卡的情况。那么发现有问题的话,及时挂失,也要及时进行报案。 互联网理财中的高收益陷阱 互联网和第三方理财当中,很多机构打出15%以上的收益率引爆眼球,销售更是说得天花乱坠,号称有股权、债权抵押没有风险,这样有保本和保收益承诺的,可以投资吗? 胡晓:最近监管部门对于网贷平台不断在加强监管,和进行一些规范的建设,并且明确了目前这个网贷只能起到平台的作用,就是连接借款人和贷款人,并且向借款方去收取佣金。至于担保问题和兑付风险,这是由贷款人这块来进行考虑的。投资者如果看到了很高的收益率,激动之余一定要想一想,15%的利率,这个回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如果是预期的话,能不能够有实际的一些收益。我们还要提示大家,目前这种超高的预期收益率是被监管部门禁止进行宣传的,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些机构直接来向你推荐高收益率的产品,你要小心了,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骗局。 另外我们要看到,即便是有所谓的抵押和担保,也不代表说到期他就可以实现兑付。有这种担保的情况下,到期发现担保的物品失去了它的价值,或者压根儿就不能兑现的,这个担保其实也是一个无效的担保。 大银行“托管”的理财靠谱吗? 好多理财公司号称资金是某知名大银行托管,然后挂一个大大的银行的招牌在这个网站和销售材料里面,这个时候投资者的心态上就会顿时觉得挺有安全感的,本金和收益这个时候在大的银行的保护之下也就安全了,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可信呢?它真的安全吗? 胡晓:大家一定要注意,银行的托管业务是银行的一个很正常很普遍的业务模式,它本身有很多内容,但主要是指资金进行清算,管理资源流向从出资人到借款人,其实只是帮助避免或者降低平台方挪用资金的风险,但和你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其实是没有绝对关系的。因为它只能保证资金确实投到了理财合约里面,或者说借款合同约定的账户里,但这个钱在这个项目里面具体怎么去使用,并且这个项目的运作最后是不是一定能够带来收益,才是我们的资金能不能收回来的一个关键。所以说,托管是一个要求,但是托管本身不等于本金的安全,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分。如果到期不能兑付,那么银行其实并没有义务对你这个资金项目运作去进行担保,所以这个时候投资者一定要小心,如果他在宣传的时候不是拿着自己产品本身的结构来证明他收益的可靠性,而是说因为在某银行监管下来证明收益的可靠性,这就一定有问题,大家一定要远离这样的投资。 有担保的投资就一定安全吗? 一些小型公司宣传的时候,为了强调他的安全性,会说有第三方公司担保,这样投资者心里头也会比较踏实,有担保的投资那么他的安全度是不是就真的大大提高了呢? 胡晓:这个其实是不一定的,担保到底是不是可靠在于担保人本身的一个资信能力。从目前我们看到实践中以担保为名,最后导致投资人所有的投资收不回来的情况,往往在担保方方面体现在这么几点,一个是担保方本身是虚假的,或者说是和项目方是具有关联关系的。通过警方披露出来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项目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这个担保公司幕后的实际控制人,大家可想而知,这样具有关联关系的担保,到底能不能实现它本身的担保? 第二就是关于担保项目的范围,我自己曾经亲自经办的一个案例就是这样的,担保方还是一家国有的担保公司,实力是非常的强,所以这个客户当时看了宣传材料之后就毫不犹豫的去投资了,最后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担保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担保公司只是担保了项目前期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一部分内容和这位客户自己投资的项目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所以我们看到如果不在担保范围之内,你也不能要求担保公司去承担责任。 第三就像刚才提到的,担保公司如果自己本身资金链断裂,比如说它承担了太多的担保责任,任何一个项目出现问题之后都有可能导致它本身的资金链断裂,无法承担保证责任,那么投资者的投资也就没有保障。所以说我们总结一下,要考察这个担保靠不靠谱,首先看是不是真实的,再有项目是不是在担保范围之内,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一定要控制你的投资比例,不要认为有担保就毫无风险,失去了警惕之心。 如何判断投资收益率 一些投资在收回本金的时候发现跟之前购买时候的预期的利息不一样,甚至要差出很多,通常这个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或者是合约当中都会标明预期收益率,或者是最高预期收益率,那么投资者怎么样该判断这个收益率呢? 胡晓: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主要和产品的涉及和资金的投向有关系的,实际收益率可能是低于预期的,那甚至不排除发生本金的亏损。理财产品的购买合约对此一般会有明确的说明,但是有的投资者会发现自己可能找不到相应的说明,或者是没有有一个完整的说明,避重就轻,不特别标注,也没有特别的提示到风险。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明文规定不得在推荐中强调收益率,但是我们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违规销售,尤其针对老人的违规销售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建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还是要认清收益率的本质,认清历史业绩不会代表未来的业绩。要选择和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一些产品,尤其是老年人的话,我们建议还是要去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稳健的产品更加合理。再有,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投资机构,我们在资金投向的控制上一定要严格把控。 如果投资者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去举报,向银监部门去进行相应的举报,向工商部门进行举报,如果发现涉及到了诈骗,也应该向公安部门及时去举报,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去维权。 非法集资有哪些危害 非法集资到底有哪些主要的形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它对于参与者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胡晓:非法集资几十年来都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最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非法集资也穿上了新的外衣,一些非法集资犯罪的手段也在发生变化,甚至现在流行的O2O传销的一些模式也在其中,虽然监管部门在不断的打击,但是这些新型的非法集资,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不断在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目前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有这么几种形式:一个是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借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有的谎称它已经获得或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来虚构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者吸收存款。还有一种是非融资性的担保,它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来进行非法集资,甚至结合了发布虚假的理财产品,虚构一些借款方,以借款担保名义来进行非法的集资。还有一类是打着境外投资、高科技企业科技开发的名义,假冒或者虚构某一个知名的公司,设立网站,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的基金、原始股,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许诺高额回报等等,结果等到投资者发现上当的时候,网站打不开了,这些人也携款潜逃。还有一个就是以养老为旗号的非法集资,投资所谓的养老公寓,以提供养老服务作为诱饵,来引诱一些老年群众去加盟投资,同时辅以所谓的讲座和免费的体检、发放小礼品等等,引诱老人去投入资金。还有就是以一些廉价或者没有什么价值的纪念币、纪念钞所谓的收藏产品,声称具有巨大的价值,甚至通过某些平台来进行炒作,最后平台突然之间关闭,携款潜逃。还有比如说假借P2P名义来进行非法集资,这种问题平台曝光得也是比较多。总之,我们看到他们共同的特点就目前这个新环境下,更多的是以某种金融创新的名义吸纳资金,最后无法进行兑付,携款潜逃。 (责任编辑:) |